11月26日,在永城市劉河鎮王樓村高粱種植基地,一行行穗紅稈翠的高粱迎風而立,籽粒飽滿的高粱穗壓彎了枝頭,也映紅了田野。多臺收割機搶抓晴好天氣忙著收割,一派繁忙景象。
“有了好農機,收割就是快。”看著新購置的收割機穿梭收獲,王樓村種糧大戶趙鵬樂呵呵地介紹,連日來,他根據自家900余畝高粱成熟度,對條件合適的地塊進行了集中連片收獲。
“高粱耐旱耐澇、管理簡單,在今年雨水過多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高產。”看著實打實的數據,趙鵬臉上溢滿了喜悅,算了筆賬:今年的高粱毛糧價是1.1元,平均畝產1200余斤,增收妥妥的。
地頭上,一股股高粱籽粒流水般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逐一倒入等待裝車的2輛大型貨卡上,它們受雇于訂單企業進行“地頭收購”。多年來,劉河鎮瞄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以“訂單種植”模式,在該鎮王樓、尹樓、郭洼等村重點發展矮化特優高粱種植產業,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種植前按照企業需求確定畝數,從供種到收獲、從管理到銷售都不用愁。”趙鵬介紹,趁著好天氣收割,這些高粱無需晾曬,地頭裝車后直接送達四川、貴州的訂單企業生產白酒,“明年高粱有個好行市,訂單規模拓展到了3000多畝,又是個豐收年”。
讓趙鵬踏實的,是一條田間連接車間、高粱“物盡其用”的成熟產業鏈條。
在王樓村西側,農田到堆場間行駛的青貯貨車排成了長龍。高粱田內,高粱穗收割完畢,余下90多厘米的高粱稈、葉依舊蒼翠筆挺。多臺青貯收割機穿行其中,不斷“吞入”高粱秸稈,粉碎后向側方青貯貨車車廂“吐出”秸稈碎末,隨后拉往堆場卸下,經過打捆機扯撕、去土、打捆等工序,最終成為一捆捆30余公斤的方形秸稈垛。
“這些秸稈已經被企業下了訂單,用于制作畜牧養殖飼料。”永城市雙橋鎮魏洼村秸稈經紀人劉功受當地養牛企業委托來到劉河鎮收購高粱秸稈進行青貯。“高粱秸稈又高又硬,粉碎還田成本高。而我們青貯不收群眾一分錢,每畝還倒給20元,大家積極性都很高”。劉功說。
“秸稈賣了省心省力,我家的都被寧夏養殖企業收購青貯了。”在劉河鎮郭洼村,士偉家庭農場負責人郭士偉介紹,他種植的700余畝高粱已經收獲完畢,經過增肥、旋耕,眼下正在保養農機,就要進行種肥同播。
郭士偉表示,高粱產量穩定、便于管理,自己連續8年種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當下,他已經與訂單企業達成了協議,預計明年種植高粱2000畝以上。“高粱種好了畝產1400多斤,今年價低毛糧每斤仍達到1.1元,比種玉米每畝多增收三四百元。”談及收益,郭士偉喜上眉梢。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永城市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積極鼓勵、引導群眾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適度發展雜糧、蔬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產業20余萬畝,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高了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呈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好“錢”景,鑄就了鎮強民富、鄉村振興的“金鑰匙”。